logo

清明古诗赏析

时间:2024-04-01 作者:学辞网

相关推荐

清明古诗赏析10篇。

快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了解“清明古诗赏析”的相关知识吧,范文的文章一般都是怎么写出来的?范文的价值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 通过多看范文,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我们会持续更新和改进网站为您提供更多值得关注的内容!

清明古诗赏析(篇1)

清明即事    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译文】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注释】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帝里:京都。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创作背景】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作品赏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清明古诗赏析(篇2)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韦庄《长安清明》诗词赏析

【原文】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赏析】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蚤通早。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怎堪芳草青青。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

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人。

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注释:蚤: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赐清明火:清明赐火的习俗。一种古代风俗。

上相:泛指大臣。

白搭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古诗词中的清明

行走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我们又一次与清明邂逅。清明是我国众多传统佳节中最具多愁善感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触景感怀,诗兴勃发。于是,清明漫漶过一首首诗词,逶迤而来。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哀思悠悠。人们在这一天都要祭扫先人之墓。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怨,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古诗中写哀伤逝者悲痛心情的,要数宋代诗人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柳暗花明,景色旖旎,但已逝的亲人却享受不到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断肝肠。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清明又名“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清明古诗赏析(篇3)

原文: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

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

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①壬申:公元1812年,嘉庆十七年。这段话是词的序言。 ②“天风”数句:谓作者出生于山清水丽的杭州。③“曾是”句:谓作者从小随父居北京。东华,谓东华门,地近清代内阁。 ④屠狗功名:谓功名鄙贱,不值一笑。《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樊哙屠狗为业,《后汉书》亦载中兴二十八将中有屠狗者。 ⑤雕龙文卷:指寻章摘句,写作诗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齐人曰:谈天衍,雕龙奭。”⑥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西湖有苏小小墓。 ⑦罗袜音尘: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代指苏小等美人。 ⑧“渺渺”句:《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赏析:

1802年(嘉庆八年)龚自珍十二岁时随父龚丽正入京,居于横街全浙新馆。十年后,他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旋即侍父南下就徽州知府之任。四月,龚自珍陪同母亲到苏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并在舅家与表妹段美贞结为伉俪。是夏,携新婚夫人返杭州,泛舟西湖时,念及十年契阔,乃作此《湘月》词抒怀。

词开篇由出身说起。生于杭州,本平凡事,但偏说自己如著名的“飞来峰”一般,是“天风”将我“吹堕”在此“清丽”的“湖山”之间的。气派之大、构想之奇,令人击节,而一种独往独来、风发踔厉的姿态也栩栩然纸间,为全篇树立了奇气奔涌的基调。接下来回首往事,照应词序“予别杭州十年矣”,词意又紧承“果然”而来。然而十年京华,一事无成,即或鄙贱的“屠狗功名”与空洞的“雕龙文卷”也还未入手,那种惘然之感正如眼前西湖的烟波一般“苍茫无际”。那么自己的行藏则将不止为英豪所不齿,就是那苏小一流美人不也会嘲笑自己的“非计”么。此数句诚然是自嘲,但感喟深沉,杂以绮艳,给人磅礴流丽的魅力感。

过片承首句“湖山”而来,掉转抒情之笔来写泛舟西湖所见之景,在写景中,又穿插着词人“清愁”、“销魂”的主体感受。王兆鹏先生分析道:“这种跳跃跌宕的章法又是与主体勃郁不平之气相联系的。词人本不是心平气和地来观赏湖山景色,而是借游湖来排遗胸中的不平与愤懑。明乎此,才能体察到开篇“天风吹我”的突兀之句原是主体心灵深处如潮怒气的排戛激荡。”这种体味是细微而准确的。事实上,下片也仅有“斜阳”、“香草”两处意象是眼前所见,其余如“罗袜音尘”、“渺渺予怀”、“箫”、“剑”等无不是心灵化了的“如潮怒气”的衍射。特别其中第一次出现了“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的对举性质的这组意象,为龚自珍一生的诗词创作奠定了指向性的基础。清初词坛大家陈维崧在《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中已有“禅榻吹箫,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场”之句,为龚自珍所本,而龚自珍又益以“怨”、“狂”二字,更加丰富了“箫”与“剑”的内蕴层次,从而形成了属于“龚氏”的独特的销魂之味。

清明古诗赏析(篇4)

师:“蛰”读二声,“惊蛰”的“蛰”,什么是“惊蛰”?

启发学生回顾时学的“二十四节气”。

师:“惊蛰”的蛰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

师:“惊蛰”就是冬眠的动物到了这个时候就苏醒,都出来开始活动了。

四、理解诗句

生说的理解。

王一多:我知道“佳节清明桃李笑”的意思是清明时节桃树、李树都开花了,百花都开放了,都笑了。

朱文轩:“雷惊天地龙蛇蛰”的意思就是一声春雷把天地之间的龙蛇都惊醒了。

梁睿康:我读懂了“足郊原草木柔”,就是下雨了,郊外的草木都很有生机了。

师:春雨滋润着万物,所有的景物都显得勃勃生机。

李显赫:我读懂了“野田荒冢只生愁”,就是说在人野外的田地里的坟墓很悲伤。

申阳:我读懂了“士甘焚死不公候”,是说一个士兵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去当公侯。”

师:“公侯”在古代是一种官位。这“士”可不是“士兵”,而是“勇士”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在此说的是谁吗?

生:介子推。

杨瑞:“满眼蓬蒿共一丘”说的是可多的在丘陵上长着。

师:“丘”指的是小山,在这里就是小土堆,也就是坟墓。

师:谁还读懂了哪一句?

没人应声。

一起“人乞祭余骄妾妇”这一句。

师:“乞”就是“乞求”,“骄”就是“”,“妻”就是“妻子”,“妾”就是“小老婆”。这句话就是说有个人去偷吃别人用来祭奠的饭菜,然后对他的妻子或妾撒谎,说是在做大官的家吃的。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王一多:这个人怎么能下的口去吃?

李冰:这个人没良心。

王子怡:这个人没道德。

师:这个人不说脸,不知廉耻!

我们再来读读“士甘焚死不公候”这一句,你觉得介子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雨凯:介子推宁愿让烧死,也不愿做官,说明介子推不怕死。

梁睿康:介子推很有骨气。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两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认为介子推和那个人,谁贤德,谁愚蠢?

生回答。

五、感情升华

师:“不论谁贤德谁愚蠢,千百年以后,都是一杯黄土。虽然都要葬在长满杂草的坟墓下。但是,只要我们一提起这个介子推,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们很他。

师:而那个人可能当时吃的很香,过得很滋润,但是,千年以来,我们对他很唾弃,很鄙视,所以这种道德低下的人只能遗臭万年,遭人唾骂,而品德高尚的人会流芳千古,让人敬仰!你愿意做那种人,不用我问你来吧?

清明古诗赏析(篇5)

关于清明的古诗以及赏析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踏青节,有清洁明亮之意,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我们汉民族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柳枝碧青,和家人一起备上一壶清酒,祭拜故人,这一刻除了对先人的思念,萦绕在你身边的更是温暖的情怀。自古至今也涌现了大量的清明诗句,不如趁着春光正好一起欣赏一下关于清明的古诗词吧!

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详并最能体现清明情怀和景色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第二首是记述寒食节的由来的诗,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首是白居易的《清明夜》,诗中描写的是清明节的四种游玩习俗。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赏析】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第四首诗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整首诗字数不多,却以旁观者的眼光写了清明时节的`场景,体现出自己对上层官僚社会侈靡风气的讽刺。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赏析】诗人温庭筠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末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微讽。全诗画面转换迅速,节奏明快,色彩秾丽。

第五首诗是黄庭坚的《清明》。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第六首诗是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赏析】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清明古诗赏析(篇6)

点绛唇·时霎清明

吴文英〔宋代〕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鉴赏

“时霎”两句,言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词人说:“当初我与苏妾就是在清明时节始识,转瞬间又到了一个新的清明节,而我却再也不能愉快地手捧鲜花回到苏州的西园旧居去与伊人相聚了。因为那里已是人去楼空,如果归去只能徒增烦忧罢了。”“西园”,在苏州,梦窗在苏州寓居所在地居所旁花园。在《梦窗词集》中,词人多次提到“西园”,如:《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风入松·桂》“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残蝉度曲,唱彻西园”,《浪淘沙·灯火雨中船》“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可见“西园”并非泛指。“嫩阴”两句,追忆西园景色。清明时节,西园四周茸茸绿树生机勃勃,正是游春的好去处,但景色虽美,伊人却去,所以词人只愿追忆,不愿回去而触景生情,引起烦恼。

“燕子”两句,将燕比人,是想象之词。言燕子尚能一年一度按时飞回老家,而那位离他而去的伊人,却像东流之水一去而不复返,所以剩给词人的惟有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征衫贮”三句,言词人整理身边的衣箱,里面只剩下一件她缝制的旧衣,所以面对着这柳絮飘舞的景色,词人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离别爱人的相思泪。苏妾虽弃他而去,而词人却情绵绵,思切切,时刻追忆,实是一位至性至情人也。结句与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结句“一帘风絮”情味同而风韵也同。

清明古诗赏析(篇7)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点评: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清明古诗赏析(篇8)

1、清明这首古诗的意思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5、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6、诗文解释】

7、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二十四节气之一。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清明让我们明白我们从哪里来,今后将往何处去;清明使我们缅怀先祖,感恩父母长辈,寄托哀思,子子孙孙相传下去,就是我们的根。清明时节,借着扫墓之机,我们还可以到野外踏青,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天的气息。

10、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12、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3、【词语解释】

14、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15、纷纷:形容多。

1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7、比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清明节本来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18、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19、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20、借问:请问。

21、唐·韩翃

2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24、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25、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

26、清明唐代:杜牧

27、《清明》古诗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8、《清明》【作者】:杜牧【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清明踏青、扫墓祭祖遇雨,心情抑郁,找牧童打听能避雨的酒家,牧童所指处,杏花烂漫中心: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遇雨,心情不好,问路牧童,遥遥一指处,杏花开的正烂漫,令人眼前一亮心情大好

29、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0、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31、《清明》古诗的意思: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2、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3、诗意: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34、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3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古诗赏析(篇9)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借清明是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2、《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赏析:既然要“关门好静眠”,似已厌倦繁华。按说,一个致仕的人,若真的.厌倦繁华,正求之不得,又何必兴“惟有杨花”之叹?表达作者都官场的厌倦。

3、《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赏析:借写清明,写出了过去读书人的贫困生活和苦学精神。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在清明体会着深深的个体孤独。“野僧”,又可以说是诗人的写照。

4、《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赏析:表达作者水田园和隐逸的快乐。

5、《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赏析: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的喜悦之情。

清明古诗赏析(篇10)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本文来源://www.xc976.com/x/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