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时间:2024-03-16 作者:学辞网

相关推荐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集锦。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得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将优秀的想法记录进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就是先确定内容,整理大纲,再整理出具体的内容,我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关于“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为了不错过重要内容建议您收藏本网页链接!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1

陈墨琳我崇拜这个人,他是中华“大一统”的开创者,无论是土地,文字,法律……,他在中华历史上都是第一人,“六国毕四海一”,这个梦想曾被多少君主苦苦追逐。数百年啊,多少白发送走了黑发,可他只用了十年便统一中华!我想过,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甘心做他的马前一卒,跟随王翦等名将挥洒男儿热血?我憎恨这个人,他的残暴使那么多儒生冤苦死去,让那么多宝贵书籍流

传。

他的大意让小人赵高和秦二世篡夺帝位,

一个雄伟的帝国在十余年间迅速崩溃,使秦末和秦初的情景恍如隔世!我想过,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成为那儒生中的一员,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个人,一个用毕生精力奋斗的人,一位“千古一帝,还是难得暴君?”——秦始皇!

这个人的一生波澜壮阔:出身扑朔迷离,没人清楚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还是吕不伟

,大权独揽,青年发动统一战争,十年间,亡魏灭赵,攻齐攻楚……公元前221年,

一个伟大的帝国在世界的东方屹立

;中年将建国策略改天换地,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

如果问我秦始皇这一生

做得最好和做得最差的一件事是什么?我要回答说是“筑长城”和“立太子”两件事,

筑长城,始皇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军事分界线完全划清,使农耕民族的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使后代强可攻,弱可守,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位“看千秋,谋万世”的好皇帝!

可他虽然是一名天才政治家,但却终究犯了一个大错,这个错的后果是葬送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千古一帝,还是残暴之君,

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间不断被人们讨论,

是的历史要两面去看,但或许,更应该往前看。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2

演自己,等于毁了自己;做自己,成长为自己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剧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但这个剧本是很现实的,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在演自己,而不是做自己。

当我们面对家人、爱人、或朋友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容易妥协,就会演自己;当我们不够有信心的时候,也会自己放弃已经坚持一段的道路,变成演自己;当我们恐惧未来的幸福或成就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演自己,不够坚持内心的本然!当我们演自己的时候,就会内外抗拒,动力自然难以持续。

每个人都有自尊,其实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这是推动每个人的巨大动力源。然而每个人的自尊会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依赖性自尊

所谓依赖性自尊,是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这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总喜欢别人的夸赞。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新王后总是问墙上的魔镜:“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说是王后,她就会心花怒放。一旦有人比王后漂亮,她就会恼羞成怒。

这个故事中就表现出依赖性自尊的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是“依赖性”,王后要依靠镜子的回答来衡量自己的美貌,不是自己认为的,所以自我价值观来源于外部环境;

第二是“比较性”,王后喜欢比较他人和自己的美貌:“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漂亮的人么?”

依赖性自尊让人渴望别人的表扬。比如,做演讲的时候如果观众反应强烈,我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观众没有反应,我们便讲得索然无味。再比如,有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表扬他,他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或者不屑一顾,他就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因此可以看出依赖性自尊让人把生活的动力归结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就业时,会倾向于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选择伴侣时,主要考虑别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欢。依赖性自尊使人把对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比如,如果考试成绩比别人高,感觉很好,反之则很糟糕。

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赖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

其次就是独立性自尊

独立性自尊是不依靠他人看法,自我产生的自尊。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尽管别人对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终内心的尺寸是由自己来衡量的。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作很多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进步了吗?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在这里,别人进步的多少,别人幸福还是不幸,都不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评价。独立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的生活动力主要来源于寻找“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关心什么?我到底想怎样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

韩寒坚持写文章,玩赛车,高中就退学,因为他知道读书并不快乐,他需要的是坚持自己想做的。老罗,罗永浩,很彪悍,其实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学英语,去新东方,办牛博,办老罗英语学校,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和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为了特别的依赖别人的期望,要不就去读书啦。其实,我挺庆幸父母对我的教育,它们对我的教育更多的是人品和人格的教育,诚实、守信、互助、进步等的信条,至于专业选择、读研、工作、事业等的选择都是我自己去琢磨的,因此到现在我都是动力十足,至少是我自己真实的样子,也比较开心快乐。

最后就是无条件自尊

无条件自尊使个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依靠别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价。这类人在评价自己的能力的时候,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这类人基本是到达了事业发展的顶峰,也基本做到了事业、家庭等的平衡,总之,这类人超级有幸福感,无所谓高成就、无所谓财富、无所谓权位……只在乎自己的内心追求……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3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孙侦探抢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什么“乱党”。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但这个“好鬼”在人世间却最终没能成为一个“好人”。

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混混,走上了自我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可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可以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读到这些内容,我感到悲伤、愤怒。我对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伤,也对他后来可耻的所作所为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祥子生活的社会是黑暗的,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面目也是丑恶的。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祥子一类的下层市民被压迫,祥子在接受了几番打击后终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祥子变得堕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更多的则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一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没有目标有理想,轻易放弃,永远报着消极的心态,不去闯,不去拼,最终只能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甚至堕落。所以,我们应该有理想,有目标,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立足于社会。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4

青春,是最美年华里最不被辜负的一段时光。年少轻狂的我们,懵懂而又迷茫,做了很多我们所谓理智的事情,后来才醒悟,都是由一个个错误堆积而成。曾经,我们后悔,懊恼,但从未想过遗忘!因为,那样的我们,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回忆。

谁的青春不迷茫?没有迷茫和错误的人生,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才会把一件事看得很透彻,才会懂得如何珍惜现在和将来。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对未来有太多的期许,却也总是在纠结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无数次地徘徊在痛与爱的边缘,即使再痛却还要继续爱着,因为我们明白,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岁月极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就像当初我的爱情。我知道离别多是蓄谋已久的,但我不愿意放弃。后来云淡风轻,往事变成云烟之后,还是可以笑着从容的面对该来的一切。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的修养和成长。匆匆那年,既简单又美好,若来不及和过去告别,也没好好认真地年轻,那么待明白过来之时,就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时间,是我们最强大的敌人,不会被它改变的东西太少,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学会善待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终将逝去的我们的青春,就像河流的方向,永远不会改变!

那一年,我十五岁。在这个青涩,单纯的年纪,遇到了第一个让我心动的人。我们是在补习班里认识的,他的眸子是我见过的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纯粹的一样东西。他每每看我的眼神,在那个盛夏,无数次地触动我的心弦,使我渐渐的对他心生爱意。

美好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我们只相处了21天,补课的生涯便告一段落。那天,我们都挥手作别,第一次,我看到了一个男孩柔弱的一面。我想,一个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面临当时的场景,都忍不住“欲语泪先流”吧。但是那个倔强的男孩没有哭,他的眼眶只是湿润了,被阳光照射过的眼睛依旧干净,清澈,透明,让人着迷!那一刻,我们总是会选择沉默,当真正分开之后,又忆往事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勇气说一句“我爱你”。后来,想到时隔境迁我们再也没见,就心存无尽的感慨,叹不尽的离殇诉不完的情愫,都只能把它们留给回忆。最后只希望埋藏在心底开出耀眼的花朵。

今天,带着岁月缝花的感伤,嗅着和风细雨的惆怅,虽然至深至远最终走到陌路,还是要庆幸我的年少有他,他的青春有我,我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了那个人,本就三生有幸!回不到过去好好告别,就应该好好开始等来年的春暖花开。相聚相离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可后来,你我都成了永垂不朽!

我们都曾以为最好的结局是殊途同归,却忘了还有一种释怀是——散场了,还是青春!

高一:宋金金

点评:少年人生,总写着许多梦幻般的故事;少年心中,总装着许多神奇的向往。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像是一叶载满梦幻的小舟,盛装着作者的童真、梦幻、向往和刚刚起步成熟,向着远方进发。

清秀脱俗的句子透脱着你的聪明智慧,稳中求进、扎扎实实是你今后写作努力的方向。

点评老师:孟祥琦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5

我读了《天堂里,你还是老师》以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20xx年5月12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突然降临,剧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静的校园……

难来临时,张家春老师指挥学生撤离,砖头、碎石、泥块倾泻而下,教室门框变形,再也承受不起越来越大的压力。眼看生命之门就要关闭,张老师一个箭步跨过去,用魁梧的身躯顶住门框,撑起了孩子们求生的希望,40几个孩子逃过了死亡的厄运,张老师被坍塌的废墟吞没了-这位年仅29岁的老师,用生命讲完了他的最后一课!

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在危险时刻,我们见识了老师那舍己为人、无私崇高的爱。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也感受着老师那温暖的爱。老师一个轻轻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轻轻的鼓励……都凝聚了多少老师深深的爱!

作为学生,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辜负老师对我们的爱,将来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也像我们的老师一样,用爱来播种,收获更多的爱。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6

有墨香的纸张,有铅印的字迹;有优雅的诗句,有深沉的思想;有古人的诗虑,有未来的畅想……这厚厚薄薄、长长短短、远远近近的,便是书。

想一想,我已度过近八年的阅读生活。

幼时,翻开五彩的画卷:善良的美人鱼,幽默的唐老鸭,长鼻子的匹诺曹……很多很多奇特的人物丰富了我的想象天地,伴随我进入甜蜜的梦想,也同时开启了我阅读的殿堂,小小的我,不亦乐乎!

一句名言说得好,“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可是有人去认为读书是痛苦的的,枯燥无味的。而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享受。就像高尔基说过一句话:“我读的书愈多,我就觉得生活与光明有意义。”书籍是培养智能的工具;书籍是寂寞时的朋友;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得的思想之船。

上学了,我开始进入阅读的海洋,开始拿起笔学着写日记,也开始探索奥秘。《十万个为什么》摆在书桌的中间。书里,例如有伽利多、牛顿、哥白尼等,在向我招手,带我体验世界的神奇,科学的真谛。求职的我,不亦乐乎!

现在,《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已经在我妹妹的手里了,我有喜欢上许多的文学作品。老舍在向我说话,他是那么亲切自然,安静着我浮躁的心啊!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首甘为孺子牛”昭显着他那冷峻而又火热的心。他不仅唤醒了当时昏睡麻木的国人,也唤醒了几十年后的我,使我明白人的心是无比浩瀚的,能装下社会和国家,而不是仅仅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家。

阅读既是一种快乐,又是一种精神的高贵洗礼,在阅读中我们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喜剧类生活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7

今天,我在网上浏览了一篇文章,名叫“妈妈,我还是个孩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孩对自己的妈妈倾诉的话。使读者们都深深感动。

在现代生活中,家长们往往都只顾着赚钱,疏忽了对儿童的照顾,使儿童和家长的关系一步步的冷淡。正是这样,不良少年就渐渐的增加,最后伤心的还是父母们。

文中的小主人“晨光”小时候的生活条件非常好,父母们也很爱她,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她的爱也越来越少,她也开始对父母有些反感了,她感到很烦恼。她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毕竟我和晨光的例子也一样。其实,父母们也该好好地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得不喜欢自己了,是自己和孩子沟通的少还是孩子在外边认识了一些不好的朋友;不是的,孩子们最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爱才是最重要的。文中晨光也这么说过一句话“女儿只有一个心愿了,女儿希望您能为了我,再多点关怀,再多点沟通,再多点宽容!”是啊,我也这么觉得,只要父母们多点与自己的孩子沟通,给多点爱给他们,他们也就会喜欢你,和你的关系也会慢慢的密切起来。

说回我自己吧,我也觉得父母开始不理我了,好象不当我是他们的孩子一样,并且经常和父母们发生矛盾,啊!我不要,我不想看到这样。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静下来听我说说,听听我的心里话,你们能不能了解我!我真的很希望能回到从前,以前的爸爸和妈妈是多么的温柔,多么的体贴。可是,现在的爸爸,妈妈是多么的凶,多么的无理取闹。哎,我真的很伤心,很烦恼。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变成这样,我不喜欢这样,我讨厌你们。

同学们,你的父母也和我的父母一样吗?那你是怎么对待你父母的?我想你也有自己的苦衷。天下的父母们,我知道你们也很紧张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呢?这样就要看你的孩子对你的态度好不好,平时的表现好不好。你们也要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灵还是很幼小的,需要大人们的关怀。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天下的父母们,希望您们不要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孩子的心,好吗?”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8

2005-4-25这是寓言,还是梦魇?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主人公究竟是什么,一只大甲虫?还是格里高利萨姆萨?无数的疑问,伴随着这篇荒诞不经的旷世奇作的展开而展开,进行而进行,结束而延续。最初的荒诞不仅体现在主人公格里高利无端地变为一只大甲虫,而更在于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处境,甚至还以为自己能够生活得依旧正常,对于别人的态度巨变毫不理会。可试想世上谁人能自己一觉之后变成一只甲虫后不大惊失色,格里高利这种失常的浑然不觉,使小说中随着故事的开展而逐渐弥漫开的荒诞更甚于人变虫的异象。小说在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应当中进行着,隐藏在小说中的梦魇也由最初的一小点向四面八方铺设开,同时,心中却生起一股莫名的厌恶,自然不是厌恶这篇小说,而是对小说中潜台词的共鸣。如果说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虫及它身上的烂苹果只是给人以造型上的厌恶感,那么格里高利在这样一个被异化的社会环境中奇异的生活经历,则给人以心理上的厌恶。曾是格里高利的巨大甲虫就这样蜷缩在萨姆萨一家屋中的角落,经历了最初的恐怖之后,仍没有忘记他曾是这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的母亲试图关心它却又不敢接近,他的父亲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它,伤害它,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它的死亡。唯独格里高利的妹妹,聪明的葛蕾特敢于接近并关心他,可却无能为力。最可怜的当属格里高利本人,他试图靠自己改变一切,甚至想重回职位,可在小说构建的被异化的环境中,一切抗争都变得徒劳。结果只是——“‘当然死了。’老妈子说,一面用扫帚将格里高利的尸体远远地拨到一边去。”荒诞情节中生出的梦魇与蒙克在其著名画作《尖叫》中那现代式的忧虑极为相似。美国作家WH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文中人物的无助,那种被束缚在异化环境中的个人与四周那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无希望的挣扎,才是人厌恶之所在。为什么我们厌恶?因为厌恶即恐惧,恐惧我们的无助,我们的无能为力。我们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强的力量,我们几乎改变一切,无助似乎是不应该的。可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揭露的事实却破碎了我们的美梦,所以我们厌恶,可其实对象却是我们人类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虚、固执的怀疑,向前追求一种无信仰的安全感,这种焦虑,正是人类文明千百年发展中不曾除去的隐痛。这种痛楚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人类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强而减弱,反而愈加凝重。或者换言之,我们什么也没有改造成功。作为对人类改造的回报,一次次的自然灾害,疾病横行,真是对人类莫大的讥讽。我们改造了什么?曾经,我们将树木一棵棵伐去,盖上摩天巨楼,并惊呼,我们创造了新世界。可转瞬,我们却又不得不一株株地种上。毁屋种树,退耕还林,一切依旧是原样,什么都没变。此刻,个体的无能为力被扩大为群体,可在浩渺无垠的嚣嚣尘世中,群体又退化为个体。如此这般,和谐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我们无权选择自然,而自然却在选择我们。和谐共处,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继续无能为力。正如本文的题目,由文本到感性理解,再到理性剖析,层层深入,与卡夫卡及笔下的“甲虫”一次次心灵撞击,撞得铿锵有力,“粉碎”后融进自己的思想中。(肖冉)

心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篇9

生存,还是毁灭?——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着一句不朽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一个问题。

逃到荒岛,孤独无助,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无路可逃,鬼魂般的生活27年你能坚持吗?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忍受。 然而,传奇人物罗宾逊创造了一个传奇。

面临着一无所有的窘境,而且不知道将来能否幸运地逃回家乡,甚至是否能存活,我相信这时的鲁滨孙一定发出了和哈姆雷特一样的感慨:生存,还是毁灭?幸运的是,他清楚地列出了当时的福与祸。经过比较,他选择了生存。

这时一个重要的决定,当一个人有生存的欲望时,无论道路多么艰辛,他都会咬紧牙关继续前进。

日子平淡地走着,鲁滨孙利用着从沉船上寻到的零星工具,在孤岛上用双手做出食物、衣服、炊具……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聪明才智了。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智慧,他怎么能创造一个房子和改造一个荒岛?不幸的是,他们悄悄地展开了翅膀。危险正在逼近。

偶然的,鲁滨孙在沙滩上看到堆积的人骨,吓得可谓是落荒而逃,逃回自己造的家,几乎天天躲在里面,寸步不出,还加固了房子。

看到这样残暴冷酷的景象,不由自主会产生恐慌,但鲁滨孙已成惊弓之鸟,处于崩溃边缘了。

当他第一次踏上荒岛,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男子汉的威风与豪迈溢于言表,使得他意气风发,而当他发现野人吞食同伴的残暴行为时,竟然吓得不敢出门?!天天惶惶然地在煎熬中度过,这实在有些不值。

这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生存还是毁灭?强大的求生欲望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他终究大胆了,向着野人发起了挑战,打了漂亮的一战……事实上,拦住鲁滨孙,试图阻止他前进脚步的远不止这些困难,远比这些多,远比这些难。

从鲁滨逊开始,它也可以扩展到所有人。

当遇上难题,归根结底,就是让人在生存与毁灭中进行选择,选择生,爆发出的潜能无法估量,选择灭,被埋没的聪颖也只得永远沉默了……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一个问题,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陈娅秋

本文来源://www.xc976.com/x/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