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时间:2025-06-05 作者:学辞网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收藏五篇)。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1

1) 张敬元曰: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清.梁章钜《学字》

2) 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清.宋曹《书法约言》

3)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4) 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一字有一字之空处,一行有一行之空处,一幅有一幅之空处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5) 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庶几潇洒。若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6) 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至近,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的宜耳。张绅《书法通释》

7) 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清.刘熙载《艺概》

8) 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过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华琳《南宗诀秘》

9) 古人作书,乃合全篇布白,长短广下吨,各极天趣,行书妙理,亦不外是。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0) 书体均齐者犹易,惟大小疏密,短长肥瘦,倏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清.刘熙载《艺概》

11) 七,立姿取势气贯神足

12)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13)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恬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论》

14) 夫任笔成形,聚墨为势,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险放之姿,疏纵无旧,轻浮鲜著,风斯下矣,复何齿哉。明.项穆《书法雅言》

15)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ti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著,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6) 故讨论体势,奇偶为无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7)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为势已尽矣。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18) 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19) 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南宋.陈栖《负暄野录》

20) 作字须有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2

1) 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短或长。晋.王羲之《书论》

2) 用笔不欲太肥,肥须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右高左低;不欲前多后少。宋.姜夔《续书谱》

3) 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唐.蔡希综《法书论》

4) 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奈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明.陈桐《内阁秘传字俯》

5) 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之为主,使人玩铎。元.解缙《春雨杂述》

6) 画山者必有主峰,乃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为余笔所拱向。主峰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刘熙载《艺概》

7)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书谱》

8) 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9) 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清.旦重光《书筏》

10)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11)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清.刘熙载《艺概》

12)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旧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谱》

13)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4) 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烂漫者,箐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撇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凋疏由于气怯,笔力尽于画中,结法止于字内,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 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6) 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隋.释智果《心成颂》

17) 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洁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洁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明.解缙《春雨杂述》

18)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比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同,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唐.欧阳询《三十六法》

19) 构局须静对纸素,胸中先定一章法,始能意在笔先,然后随意布置,游行自在。当疏者疏,当密者密,从四边照顾而成,必能脱去町畦,超然尘外。秦祖永《桐阴画诀》

20) 张士行云: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3

上至远古时代,下至时下今日,中华民族的书法史,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而又日趋完美、坎坷不平但荣光无限的光辉历程,光彩夺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为世人所敬仰。

作为中华儿女,我为之一生骄傲而自豪。

书法,是一门至高至上的线条造型艺术再现。诸子百体,名人大家,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或婉约,或奔放,清新中透出灵动,灵动中藏有睿智,睿智中显特质,睿智中见大气。无声的线条,张扬的是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正所谓字如其人一般直观而显性。

少时,喜欢看庄上老学究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淋漓酣畅的书法墨宝。心里特痒痒的,总想也一试身手,小试牛刀。当然,更多的是赞叹和神往。沉醉不知归路的我,对书法一直情有独钟。茶余饭后,练习和欣赏书法也就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之一。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对书法有点灵性和悟性吧,抑或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虽然未经响鼓重锤,虽偶获天成,我的书法作品倒也自成一家、独具风格,每每为亲朋好友和同仁所欣赏和喜好。抱着试试看的平和心态,我寄出的几幅软硬笔书法作品,居然在区、市级也曾偶有获奖,小有斩获。遗憾的是,我没能一直坚持走下去,但这么多年来,我与书法早已成莫逆之交,割舍不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勤耕不辍是每一个书法人必经的华山一条道。任何浮躁、功利、世俗都是肤浅而苍白无力的,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莫大的亵渎和玷污。

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浓茶,静品浓茶苦口的余香,徜徉于颜筋柳骨的碑帖殿堂,与怀素大师零距离交心对话,同书圣羲之讨教运笔的真谛,感受毛公的大气磅礴和荡气回肠,聆听书家的一叶总关情的心声,其情其景,妙不可言,秉烛夜游,流连忘返!

每次外出,欣赏文人墨宝也就成为我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必修功课之一。

突然想起泰戈尔经典而传世的一句话:天空未出现飞鸟的踪迹,我已飞过!

带着一颗淡然的心上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我心无悔!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4

1)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3) 书肇于自然。——蔡邕

4)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5)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6)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7)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8)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9)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10) 字无百日功。

11)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12)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13)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14)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15)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6)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17)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18)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9)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20) 字怕练,马怕骑。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5

1)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3)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清.刘熙栽《艺概》

4)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5)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6)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7)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8)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9)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明.项穆《书法雅言》

10)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1)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唐.孙过庭《书谱》

12)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元遗山

13)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4)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15)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16)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17)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18)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9)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20)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6

1)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2)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3)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4)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5)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6)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7)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8)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9)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0)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11)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12)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13)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14)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15)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16)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7)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18)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19)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20)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7

1) 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 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 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 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 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3)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 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 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 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 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8) 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9) 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20) 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书法作品评论词句摘抄 篇8

一杯淡茶,一盏昏灯,夜空中零碎的星星似乎毫无睡意,静静的聆听窸窣虫鸣。窗外的缕缕清风仿佛细腻优雅的梳子,精心的梳理着疲倦的灵魂。

一张宣纸静静的躺在 书桌上,本来洁白的面目在昏黄烛光的映衬下,仿佛一个饱受沧桑的老者,静静的诉说着久远的历史。毛笔受到了冷落,人们怕它,人们无法驾驭它桀骜不驯的性格,它的奔放,它的豪迈。是呀,写字并不是零乱随意的涂鸦,写字是在写生命,一笔一划间,都是对美好生命的虔诚礼赞,抑扬顿挫的笔法,是笔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柔软的笔触与粗糙的纸面所碰撞出的激情,那是笔者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书法所呈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优雅悦目的线条艺术,书法的背后还蕴含着神意和主愿。

沉默久了,仿佛时间凝固了,竟然不知道时间的流逝。笔墨纸砚在寂寞中苦苦等待随性潇洒的那一天。终于有一天,一个醉汉拿起了这只熟悉而陌生的狼毫笔,檀香木镇纸轻轻的划过沉睡已久的宣纸,宣纸被从睡梦中惊醒,将自己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狼毫面前,就像辽阔的草原在静静的等待着骏马的驰骋。墨与水的交融,使得空气中弥漫着芳香情欲,笔醉了,墨醉了,小小的砚池顿时成了宇宙的泄洪口,无限的情怀和心潮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笔与墨的融合是天地交融时划过的美丽闪电,压抑已久的激情尽情倾注吧,天地都是你的舞台,尽情挥毫吧,无论是尚韵的晋朝,尚法的唐朝,还是尚意的宋朝,都无法束缚你的笔,更无法束缚你的心。你的骨气,你的韵味,仿佛星空月夜下行走的身影,难以琢磨。你至大无外,溢满天空,你至小无内,存乎方寸,你以天地为师,山山水水风风雨雨都是你的灵感来源,世人无法彻底领悟你,只能跟在你的背后,希望能更深的理解你书法文字背后真正的心境。

本文来源:http://www.xc976.com/x/4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