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时间:2025-01-10 作者:学辞网

相关推荐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汇总6篇)。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篇1

历时半月,精读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李雪著)写了12篇笔记,每一次都能让思绪飘向很远的地方——童年,一切关系始于母婴关系,对‘母爱伟大’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十月怀胎的辛苦,一朝分娩的勇敢,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不易,而是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每一分每一秒的相处模式,母婴关系就是从这时候真正开始建立的。母爱便在这个时候开始对另一个个体彰显她的威力,选择什么样的相处模式便成就孩子什么样的未来!从前只是自己觉得给了孩子母爱,却从未问过是否是孩子所需之母爱,是否真正看见了孩子,爱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看见,是真正的爱!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哭诉‘我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看见,是看见对方的`感受,并赞同它、支持它,感受对方的能量流动,形成共振,如此简单。

每个人成为今天的自己都自有其原因,不必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或是抱怨原生家庭的影响!当我们认为孩子有‘问题’时,是否想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的,都是我的问题,可问题在哪里?——我不应该吵他,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应该多些耐心,应该……一顿安慰过后,没过几天又开始重演这一幕,如此反复,像是一个地洞,自己却出不来!其实孩子并没有‘问题’,问题确实是在我们身上,具体在哪里,需要我们去向内觉知,和自己进行心灵对话,对话自己‘内在的婴儿’,一次次的自我觉察,摒弃固有的信念,让冻结的能量得以释放,问题也一同融化,便能拨云见日。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或许我们改变不了父母,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也会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之所以会不假思索地对孩子做一些‘后悔’的行为,或许是我们曾经也被这样对待过,或许是我们曾经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匮乏感在作怪,又或许是看了太多的育儿定律……然后可能会去看一些‘心灵鸡汤’,希望借由它们能安慰一下自己,可是有一天,猛然发现:这不是我以前喝过的鸡汤嘛,怎么又来了呢?——对呀!怎么又来了呢?!因为还没有觉察到真正的问题所在,真相就像树根,而非树干,它往往是被我们埋藏了很多年,一眼望不见,所以才需要不断去自我觉察找到它。

做诚实的父母,遇到事情,不去指挥控制孩子,而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便能看到我们,他们自己也会去想办法。不仅锻炼了他们,也解决了我们的烦恼。心口不一,孩子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所以敷衍孩子是没有能量流动的,比如道歉,为什么道了很多歉,还是会再犯?可能只是嘴上在道歉,心里却并不承认自己做错了,所以还会有下一次再一次。只有自己对自己坦诚,才能看清真相,和孩子的情感连接上,满足孩子也需要父母诚实以待,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多多益善,当我们遇到无法满足的时候,要如实告诉孩子:你的需求,我看到了,它很美好,只是我舍不得/不愿意给你。虽然孩子可能会有些失落,但不会形成心理创伤比如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或者有欲望是贪婪的等,而是会明白:我有需求是正常的,这不是我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这样孩子就不会受影响,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爱和自由,感受他的能量场,及时回应,竭力满足他,让他自由体验。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一路上可能他们会遇到很多‘麻烦’,为什么我们还要再给他们添加更多的麻烦,而且将是根深蒂固的?比如,两个好朋友一起玩,抢玩具打架了,通过语言或者身体的扭打把不开心或生气的能量释放了,不一会儿又可以一起开心玩起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我们偏偏要拉开他们,‘教育’一番,给孩子头脑写入了限制性信念不说,还把孩子的这份能量冻结在体内,无法释放!很多时候追溯我们自己的信念,大都是在童年时候就被植入我们,内化于心了,然后再继续投射给孩子!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让他自由体验,不干预,不评判,不控制,对自己负责任就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所以才需要自我觉知,放轻松去感受当下,体验真正的自由,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原来是这样。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长大以后做什么》。读完之后,内心很受感动。

故事的主人公叫孙小梨,她有很多梦想。因为妈妈不让吃薯片,她想成为超市老板;因为游乐场需排队不能尽兴地玩,她想成为游乐场看门人;因为奶奶的腿脚不方便,她想成为神仙,把所有拄拐的人变得走路飞快;她想当为各国女孩设计服装的设计师;站在泥坑里一边吃苹果一边打坏人的丐帮帮主;能赶走捕捉海洋动物坏蛋的巡洋舰舰长......她的梦想可真多,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我也有很多梦想:想变身奥特曼打怪兽,想当蜘蛛侠维护世界和平,想有一根如意金箍棒藏在耳朵......妈妈总说这些不切实际,总说我“傻”,可是我的`“傻”妈妈,我又何尝不知呢!

对于小朋友来说,18岁就长大了,可是对于18岁的人来说,到了二三十岁可能才叫长大,对于二三十岁的人来说,到了四五十岁可能才叫长大,对于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到了六七十岁可能才叫长大。今天你问很多大朋友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人每一天都在长大,我只想做那个超人,像那个超人一样,绕操场飞一圈,把那红内裤狠狠的穿在外面!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篇3

比较近我读了一部让我感受良多的好书——《爱的教育》,原名《心》,是一位意大利的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

他是用一则则的日记来讲述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与老师和爸爸妈妈、朋友们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感人的小故事。有主人公安利柯和朋友们发生的一些小误会,也有彼此之间的友情故事,都非常有趣。比如有一次安利柯好朋友的母亲去世了,老师公布了这一个事情之后,所有地小朋友都为他伤心,大家一起安慰他,开解他,让他感到温暖,帮助他一起渡过了比较艰难的时期。

看到这,我不禁联想到,有一次我的好朋友金思远,因为考试只考了80多分,她非常伤心,课后我和别的小女孩一起去安慰她,对她说:“成绩好差是不重要的,努力学习和有一颗诚实的心才是非常重要的。”比较后金思远在我们齐心安抚下又重新拾起信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到爱是伟大的无处不在的,有对祖国的热爱,有朋友之间的友爱,有亲切的母爱,对病者或幼小的关爱……,所有的爱都是伟大的,所以,我们报答祖国,报答老师,报答同学,报答朋友,报答父母对我们的教会。

啊!自从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就仿佛的“金钱银两”,我相信的人类都拥有高尚的品质。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篇4

时间过得真快呀,假期已经过了一半!可不,书橱里新买的书,也已被我看完了一半!在这些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还是那本《长大以后做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叫孙小梨,她可真不一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从小就有很多梦想,也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并最终一一实现。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很不理解:一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梦想呢?我耐下心来读这本书。越读,我对孙小梨越敬佩:她的.梦想虽然有很多很多,但她都能够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是一些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梦想!我更佩服她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过程。读着读着,我有了疑问,不由地对妈妈说:“孙小梨,是个内向害羞的小女孩,为什么她会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梦想?假如她最后都没有实现,自信心会不会受到打击?她以后还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吗?”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有许多梦想是好事,敢于去想象,说明她很勇敢,很有勇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很多不切实际的梦想更好实现,你要做到的就是: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定下的一个最近的目标,然后再去攻克下一个目标,当一个个小的目标实现后,也许最后你就会成就一个大大的梦想。无论如何,你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篇5

经常听身边的家长说要对孩子实行“延迟满足”,而延迟满足的真相又是什么?到底值不值得提倡?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还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里都是非常明确的否定答案。至于为什么,我希望家长们多从靠谱的'育儿书里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翻翻手机、看看电脑就觉得可以了。信息泛滥的时代,伪科学是很容易盛行的,并且信息就只是信息,它替代不了知识。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富养?对此,李雪说: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决定孩子将来能物质丰盛的是心灵,而不是现有的物质条件。真正的高手只需轻轻一点,即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本质。纵观现实,寒门可以出贵子,也可能出败家子;富二代可以是坑爹的,也可能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精英份子。

书中还探讨了譬如多动、无界限感的心理原因,这些都是时下比较关注的话题。

除了“看见”、“感受”、圻妈还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体验、觉知、能量、不评判。

在这里,我不一一阐述,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自己去看书,毕竟读书这个事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我长大后读后感 篇6

坚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没有坚强,就等于一无所有。我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获得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主人公海伦·凯勒仅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拥有光明和声音。一场突发的疾病夺走了她的听力、视觉和声音。正当她快要绝望的时候,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世界,并教会她读书、写字、说话……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考入了哈佛大学,并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有一次,海伦·凯勒用小珠子串项链。她虽然眼睛看不见,可内心的坚强让她让她几个小时就串好了一条美丽的项链。读到这,我不由一阵羞愧。回忆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在哥哥家玩。不小心把婶婶的手链弄断了,珠子一颗颗掉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声响。我立刻把珠子捡起来,准备把珠子串上。可珠子太小了,我没串几个就灰心丧气了。我把珠子和线一股脑的扔了进去,把盒子盖关上,就悄悄的回家了。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软弱了。

我要向海伦·凯勒那样坚强,用正确的心态勇敢面对一切!

本文来源:http://www.xc976.com/x/2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