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读后感(汇编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7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流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1
时隔20多年,再读《流言》,感觉这本散文集中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衷的赞叹。不用说,作者张爱玲是位才女,更别说是“绝世才女”了。她真的对得起她的名声。她笔下的文字流传太久,依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张爱玲的散文,结合她的小说,更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比如《琥珀唱片》一文,就是以香港沦陷为背景,对小说《倾城之恋》的评论。还有《自己的文章》,是对傅雷批评《金锁记》的'回应。 1944年12月,张爱玲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谣言》。她后来解释说:“过去,《谣言》引用了一首英文诗Written on water(写在水上的文字),说不会持续太久,我希望它像谣言一样传播得快。我自己也经常怀疑是否人家都懂,我也没问过人家。”本版《流言》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新副刊。
年少时,读张氏文章,犹如凑热闹。看的有点肤浅,懂了一半,看完就忘了。现在再看,突然发现这本随笔集里的很多概念在今天都很超前,内容也很广泛,不仅涉及政治、宗教、女权,还有艺术范畴的音乐、绘画等.舞蹈、京剧等,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要知道,当时的张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民国水边写真”女子。而作为一名女作家,她对时尚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纵观全文,张的幽默无处不在,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就连她自己也说,“我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小市民”。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私语》,它让人有一种“生活体验感”。还有《爱》,那是我上中学时张的第一篇文章。短短一千字,却有禅意:遇于千万人中,万年万年,无量光阴,万里荒野,一步不早,一步不晚,刚好赶上,也无话可说,只好轻声问道:“哦,你也来了?”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2
周末的晚上,一个人在家里,偶然翻了翻一本小杂志,有篇小文《爱》,题目好象是通俗了一些。可没看几行,便不能自禁。读书的绝妙境界总是在无意间来到,原来是张爱玲的作品。我便把阅读时的天马行空的感受写了下来。
“……那是她不过十五六岁,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读至此,就被这简简单单的文字吸引了,有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胸中涌动,仿佛是有沧桑古意拂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皎洁的月光,疏疏朗朗的镶嵌在桃树林荫里,偶尔一逢,“噢,你也在这里吗?”此情此景,一言一声,站了一会,虽是淡淡的感觉,而今读起,似乎是多么的熟悉而令人心神荡漾。
后来,这女子被人拐买转卖,历尽人生坎坷风波。老了的时候,还常常说起,在那个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老妇人回忆的是那少年,不知道女作家此时思念的是谁?是那傻不愣瞪的少年,抑或是灿若桃花的女子?两者某种似有若无的联系。但一切只成了美好的回忆,沧桑与凄凉也如一丝一线,时断时续上来了。
人们都说,张爱玲的小说太沧桑太悲凉,其实她的散文又何尝不是呢?“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什么别的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一次又略不同,沧桑中带了那么一点爱,空旷寂寥的感觉笼罩在周围了。原来爱是这般稍纵即逝,又亘古不变。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3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这个时候,关了灯,躺在床上,和一部手机吐露出来的也是真真切切的心腹话了吧。那这篇读书笔记就记录自己絮絮叨叨的心里话。
《流言》是张爱玲的散文集之一。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张爱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中班级有一个叫做张玲的女孩,让我听张爱玲这个名字就觉得亲近。我喜欢张爱玲三个字读起来响亮。张爱玲原名张瑛,母亲送她上学第一天,填名字录,觉得自己的名字读起来暗调调的,遂由英文名改成爱玲。通俗得越读越喜欢,也就不再换了。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我文中所有出现的张爱玲,意思是有关写张爱玲的书籍或者是她写得书)是在母校所在地——淮南,毕业半年正值冬天,因为孤身一人,漂泊了竟然想回到母校的怀抱,求她收留我,终究还是离开了。我在等火车之寄,百无聊赖,走进新华书店,不经意拿了一本书,讲得就是张爱玲的身世。
因为自己当时孤独无依的处境,看到张爱玲凄惨的身世,不免觉得我同她一样。可惜要乘车,只读到3/4的样子,她去香港求学就戛然而止了。终究没看到她与她爱的人之间的故事,很是遗憾。可是,那本书的名字,封面是什么样,全然不记得了。记忆中冷冰冰的下午,一个书架,一排排书,一个女孩子窝在书架的脚下看同她一样可怜的人的身世,女孩的内心彷徨无助,脸上的神情却是同情张爱玲,也是在同情自己。这个画面轻飘飘,雾蒙蒙的不清楚,可是却怎么也散不去,深深地停留在心中某个角落。
后来见到张爱玲一句极其经典的话: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成了“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成了饭桌上的一颗饭黏子,红的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
写婚姻中爱情的逝去,几个比喻,就将爱情败给了时间,现实,琐碎,幻想说得是多么的通彻。然而她得有多爱胡兰成,才能写得痛彻心扉,是有多才情,才能有如此妙语。
直到现在,决定认认真真博览群书,才下了决心,买了一套张爱玲,誓必要弄清楚张爱玲,尤其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情。
保留着对张爱玲爱情故事的好奇心,《流言》里收集的散文,无一篇与此相关。不搞清楚不罢休的心态,竟然想接着一本一本地读。
看《流言》时无时无刻不感叹张爱玲的想象与细腻。最后一篇《太太万岁题记》里,切开的青椒,成为耳朵的样式。主妇们清理每一瓣里面的籽和丝丝缕缕的棉毛,是在给孩子掏耳朵。还有“头发落下,披披拂拂”这样的叠词,我真是极爱极爱得。
张爱玲看戏,看画,读诗,品他们出来的语言却又一种按她的喜好,鸡蛋里挑骨头的嫌弃。她也说过,相对于同龄人,他瞧不上得。所以我读得时候不免会想,既然你看不上,还看它干什么?心生厌恶之情。可是厌恶了,还要去看,是真爱了吧。
我还极佩服张爱玲创作的素材都是身边之事,比如《被窝》,《说胡萝卜》,《雨伞下》。《说胡萝卜》行文二百字不到,就是说的一种用胡萝卜做得汤,没了。《雨伞下》更短,描写了下雨,没伞的人往撑伞的人身边躲,反而被伞边的雨帘子淋得更湿。穷人巴结富人,下场终究是不好的。冬日睡晚了,窝在《被窝》里睡不着的所思所想,中国人的,日本人的,欧美人的被子,床单之间的区别。这些都是一个人生活的情趣吧,看到觉得有意思的事,用有意思的语言写出来,回头再读,又觉得有意思,那么生活就是有意思了。
《流言》中看得最伤心的一篇是《私语》,读了两遍,每遍都会抹眼泪。张爱玲自叙身世,凄凄惨惨戚戚,说她姑姑家无它本身是完整的,她是个外来人,所以才会经常打坏东西。她想念自己在天津的家。我想念很多人,为什么想念,就是因为见不到呀!我现在在上海如一场梦似的,不知是醒着还是睡着。就算和爸妈生活在一起,也觉得这儿于我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借住一段时间,借我爸妈一段时间。从小到大,跟着奶奶,暑假寄居在舅舅,姑妈家,从来没有觉得我有个家庭。所以我是极渴望有个家的,然后就是越渴望越没有。现在和爸妈一起时间渐渐长了,家庭的嬉笑怒骂也算体验到了,烦人但也甚是喜欢。
《流言》中让我最惊叹的是《中国人的宗教》。“表面上中国人是没有宗教可言的。中国知识阶级许多年来一直是无神论者。佛教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又是一个问题。可是佛教在普通人的教育上似乎留下很少的痕迹。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知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世界各国的人都有类似感觉,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无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们并不因此就灰心,绝望,放浪,贪嘴,荒淫——对于欧洲人,那似乎是合逻辑的反应。像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一旦不相信死后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乐而且作恶,闹得天翻地覆。”
这是她有关生与死的思考。这也是我看来唯一一篇与她可怜身世无关的一篇。其他的就算是有滋有味,也无不能读出来冷清的孤独处境。一生如果因为身世可怜,就逃脱不了自怜自艾的心境真是可怜的。可是,可是……
其他有关写作的《天才梦》,《写什么》,《诗与胡说》也给了我看书,写作上的指点。我学习写作的方式是看别人的文章,并且一点儿都不学习写作的章法,因为我怕拘泥了我的想象,所以总觉得我是野路子,写出来的东西不够正常,高潮,铺垫,留白……胡乱排序。所以也没那个自信向别人炫耀我写了一篇文章,你看看呗。更像日记,但是鲁迅不也是写日记出身的么,或许我这个也有可读之处吧。
昨晚把《流言》放回到书架上,因为经常摩挲,封面边角泛白,我又想到我现在学得摄影,线条的艺术,只是又不太懂,只是觉得好看,有意思。用了“点兵点将”的方式挑到了张爱玲的《倾城倾恋》,取下可以活动的封面,想让她永久保留干净如新的样子。内页第一张的颜色是石灰泥色,一个字也没有。再看封面,一大群水墨蓝,像花,其他的也看不出来了。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4
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温暖,这可能只有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但是一本《》会让你觉得文字就是一锅汤,而丁立梅,正是极好的厨师,用水将其净化成最温暖,最香的一锅汤,令人心神俱暖,真正感受生活的真谛。
本书虽说是散文,实则却讲述了生活中一件件平凡小事,从修车师傅到少管所的父亲,体现了爱情、友情、亲情三个方面在人间的各种体现,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的情感,作者丁立梅作为一位江苏教师,用心,全力奉献于此书中。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是呀!连名字竟都如此有诗意,从封面到内容,无不有一种宁静纯洁质朴美,一朵朵梅花点缀,拼成不同的笑脸,凭一书得了14个国内大奖,她的散文多次被中考试卷阅读分析选中,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佳作,她的作品,均有一个特点,便是整书只有一种色调,如:白色——《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黄色——《暖爱》……又会在文中看似不经意地加入适当环境描写,更是不止一次地让读者不小心触动心房。
读她的散文,真的不像原来看的《张晓风散文》、《林清玄散文》那样玄奥,好像文字成了黑洞,只有你看不透的,却没有你全看懂的,玄幻得有些不自然,丁立梅的散文注重于细节,尤其是生活中细节,这也是我更爱看她的散文原因之一,对生活的散,才能让读者的聚,视自才便于相迎,其中一个老汉看少管所儿子的故事成为我一度最喜欢的。
散文讲了一个年过六旬老汉,儿子在外面闹事抓进少管所,一路上作者伴着老汉看儿子,车上老汉不止一次扬言要如何管教儿子,甚至放下狠话,但真正见了面,那实实在在的情,从神色上便已如山洪暴发“儿子,爹等你出来”一句话实在是令人动容,天下父母哪个不是如此?嘴上十分严格,却实际心痛自己孩子,别的人说父母有家暴亦或是不爱他了,但这就是爱,父母骂你,是因为他们怕。打你,是为你成绩着急!散文不仅教我们煮文字的乐趣,更教给我们潜于生活的人间之情,要知道,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夜深了,仍可以看见一个即将中考的学子在放松时仍伴着萤火虫的绿光,划出那一锅温暖的汤。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5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都说张爱玲的小说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说大部分渗透着一种苍凉,使读者常陷入一种很深很沉的痛与窒息的压抑状态,而她的散文却常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张爱玲的文章向来深刻,她的这篇《爱》很短小,却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质朴,同时又有小说的情节。它描写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情感片断,却又将这个片断化为了永远。
《爱》描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轻轻地,他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么?”就这一句问候,却胜似无尽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世事的变化无法预料,女孩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们没能再相见。老了的时候,她依然怀念那相见短暂却是她一生中最绚丽的瞬间,依然记得那句“噢,你也在这里么?”
这篇文章的结构如它的故事一样简单,开头交代“这是真的”,这是作者的坦言,简单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只能相信。在他们分别时也只用了一句:“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一种缺憾,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文章的结尾写的犹为精彩:“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人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刚巧赶上了”。 这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一切世间的缘分原来也就这么简单。作者一她高度的敏锐力和浓厚的文学功底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夹杂着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与缺憾。故事从高潮忽地结束了,纯净的故事中暗含残缺的情爱之美,更拓展了读者解读荒凉的无限可能性。
张爱玲写这篇文章可能也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感悟,她是聪明的,可对待爱情她又是那么得不理智,可能爱到深处,明知不好,还是会义无返顾,张爱玲就是那种女子,她重感情,可不幸的是她没有遇到对的人。她对胡兰成爱的那么深,而忽略了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缺点。这篇文章也可能是她当时心情的写照,有种初恋的情怀,同时也有着一种迷茫。对他们爱情的不敢确定。然而不管胡兰成是怎么样的人张爱玲对他的爱可以说都是纯的,一如文中的感情那么干净。
人生总遇到许多的事,而永远记得的却不多。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年后她依然记得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人。可想那时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在她的心中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所以她甚至记得她穿的衣服。
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这是一种萌动的情恋,却又有着如此动人的力量。无限的感情只化作那轻轻的问候“噢,你也在这里么?”就只这一句,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相比那些直白的海誓山盟,这句简单的问候显得简洁、纯净,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更让人心底泛起爱的涟漪。人世间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而这件却显得如此朴实、纯净。为爱无声的守候,这是一种萌动的情意,却又有动人的美与力量。
人生没有永恒的瞬间,美丽的东西总是极容易失去。蓦然回首事,一切都已成回忆,或朦胧或清晰。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美的时刻。他们相遇了,没有抗争,没有厮守,却比无数相守的爱情更纯净,只是短暂的停留,之后各自走开。他们的相遇也许是偶然,偶尔间的相遇,当然不会停留太久;然而命运中又有许多的必然,他们的相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她那惨淡的人生多些色彩。张爱玲仅用了一点笔墨,却把那一晚那一刻化成了生命的永恒,成了她日后悲凉人生的一个闪亮温馨点。
《爱》中的故事具有诗一样的意境,清新而洁净,纤尘不染叙述简朴而冷净,但冷净中又有种让人不能释怀的意味。这正是张爱玲的深,她用那么简短的文字,却给人无穷的想象,读这篇文章,那种意境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形成、演绎,直到它结束了,却又使人陷入无尽的回味之中。
文中的主人翁都没留下名字,只用了“他”和“她”作为代称,更具有代表性。“他”和“她”不仅仅是两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人的影子,他们的感情更是无数纯爱的代表。张爱玲用内心的伤感和挚爱,品味着这随时间而去的爱的幸福和痛苦。
看了张爱玲的《爱》,突然感觉世间的爱原来不仅仅是相守,也不需要一定直白地说出来,只要两个人心灵相通便是最美妙的。故事中的她是不幸的,人生坎坷不平,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在她最美的时刻,她遇见了他,并留下了美好的瞬间,而这瞬间可以穿越岁月,永不褪色。生活中有的东西不要经历太多,有那么几件永远记得,想起来感觉幸福的也就够了。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爱》给人的最大感触就在于它所表达的爱的纯净,于千万人之中,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他们没有想太多,有的只是那份单纯的情感,这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这种爱虽然不是完美的,然而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这种爱具有无法超越的美,这种美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俗世中的许许多多,更成为一种永恒……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6
叶绿色的树皮,几条布满绿叶的树枝把这封面填的满满当当——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女士在电车上伸出窗外的那只手所拂过的那几枝有诗意的树枝罢。一个白色的竖着的长方形边框里是一团更深的绿块,上书“流言”,下方的白边稍宽,印着歪歪扭扭的”张爱玲“三字——说实话张女士可真不是一位这么有童心的人。这个框放在封面的一个还算恰当的地方,看上去还真是一本文艺十足,想来不会令人失望的书。
这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1版1次的书,是张爱玲作品集里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流言”。
”流言“二字想来是十分符合散文集的名字的,特别是当你读完张女士的这些散文后,更是觉得恰如其分。这两个字听来并非是一个好的词汇,与我而言,它总是使人联想到女人及其她们所热衷的是是非非,这不能责备我说是一种偏见,实在是因为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当且仅当是非与女人关联,是非才可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还会发觉有其可爱之处。一个男人若是热衷是非,非但得不到女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连男人们的原谅也是获取不了的。
即便是先前已有此认识,这本散文集让我读得也实在心生怨气,碎碎叨叨,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冷漠高傲,别说没有一点女性的温柔和包容,连起码的诚意也是没有的,她在撒谎么?时值八月,窗外菲菲淫雨,周身一团冷意越读越甚,不得不中途停顿寻件外衣。或许,她不幸的经历多多少少给她的心境添加了几笔阴影,甚至绝望。
当然,张女士的散文有趣的地方也是有的,不少地方令我哈哈大笑,细致的笔风让人感叹,没去过上海,却感受到了她在水门汀、热水管处发现的生活繁琐之美、陈旧破败之美,觉得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已被她写绝。
无奈我正值年少,心中对人生一切美好的'切盼宛若雨后的花朵一般绽放,眼底尽是灼热的欲望,即便是伤感,也是带着“化悲痛为前进力量”的暖意,实在体会不到张女士的绝望也有可能,所以她对生活细致、真实的描绘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起来——若是虚伪而作,不免让人觉得其做作;若是真实,这股酸气怨气丧气如同一盆冷水,泼得我难以消受,心里说着张爱玲女士你就不能眼界开阔一点,即便生活万分艰辛,虽不必像余华《活着》那般理想化,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对生活失去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读后一下灰了心去。
这是在读完《流言》后的闲话,此时雨还没有停,不禁联想起张先生生活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想想张先生童年时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的不快乐,以及她回来投奔母亲的经历,一切又觉得可以理解。至于前面关于女子的”偏见“,想想算了吧,女人的这种特性,尽管我十分不愿意男人女人这样区分,不仅为广大男性所喜爱,也为广大女同胞们自己认可,既然如此,何必纠结?何乐不为?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篇7
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长虹。
今天我在家翻了翻《阅读年选》,一篇篇美文映入我的眼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它让我明白了:母爱是无私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在母亲的耐心的陪同下,终于打中了瓶子的故事。
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她始终相信孩子能靠自己的毅力打中瓶子,她用无声的语言激励着他,陪伴着他。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女战士,叫赵一曼。她遭日本鬼子的残酷折磨,各种邢都用上了,可这位坚强的女战士誓死也没有说出我军的行踪。临死前,在她最痛苦的一刻,她忍着痛,给儿子宁儿写了一封信。这位女战士在最痛苦的时候还能想起她的孩子,可见母爱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
回想起来,我的母亲不也是很伟大?在我伤心的时候,安慰我;在我失落的时候,鼓舞我;在我获得成功的时候,恭喜我……
记得那一次,我发烧了。头疼剧烈的折磨着我,似百爪挠心。
一向敏感的妈妈察觉此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我去医院。天空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她又拿了一把伞。
外面寒风扑来,我的手似两个大冰块,红肿肿的。我感觉寒风直刺我的衣服里,我的骨头里。双腿不由自主地并在一起,手也不愿离开温暖的口袋。妈妈也冷得眉头皱在一起,可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外套给我。望着她单薄的衣服,我不禁鼻尖酸楚。
渐渐地,我又发现,这把伞朝我倾斜。妈妈大半个身子都是暴露在外边的。我的衣服干得不能再干,而雨水毫不留情地触碰到妈妈那苍白的脸颊和那超薄的衣服,也触碰到我的心里。
我被感动了,泪不知怎么的似断了线的珠子,哗哗往下流。抬头望了望妈妈,岁月像一把利刃,毫不犹豫地在妈妈脸上划了几道印记,眼里布满血丝,白头发也日益增多。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觉得妈妈是多么伟大。泪再一次留下来了……
母爱如水,刚柔相济,缓缓流畅;母爱如伞,遮阳挡雨。母爱,多么纯洁、无瑕……